专注北京监控工程与北京监控安装服务

拥有20年行业经验、众多客户成功案例

01062610932

13426082725
首页>>解决方案>>北京移动式电动汽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-凯源恒润北京监控安装工程公司

北京移动式电动汽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-凯源恒润北京监控安装工程公司

发布日期:2025-07-10      访问量:138

北京移动式电动汽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-凯源恒润北京监控安装工程公司

一、核心技术

1. 能源供给模块

太阳能板

o 类型:单晶硅高效光伏板(转换效率≥22%

o 数量:20块(单块功率400Wp

o 总峰值功率:8kWp

o 特点:折叠式设计,抗风等级IP67,适应-40~85℃极端温度。

image.png

风力发电机

o 类型:垂直轴小型风机(3kW3叶片)

o 数量:2

o 工作风速:3~25m/s,噪音≤45dB

车载储能系统

o 类型:磷酸铁锂电池(安全系数高)

o 容量:3MWh(支持1C倍率充放电)

o 接口:3MW直流快充(1000V/3000A+ 60kW交流慢充(L2接口)

2. 快速部署设计

模块化结构

o 太阳能板、风机、储能集装箱、充电终端均为独立模块,通过标准化接口快速拼接。

o 部署流程:

1.车载储能集装箱到场后通电自检(15分钟);

2.展开太阳能板和风机(30分钟);

3.安装充电终端(15分钟);

4.联网调试(15分钟)。

o 总耗时:≤2小时。

3. 智能控制系统

能源管理算法

o 优先使用风光发电,储能系统作为缓冲;

o 智能分配快充/慢充功率(如优先保障急救车辆快充)。

远程监控

o 5G/卫星通信模块,实时监测设备状态、电量、环境数据。

二、技术亮点

维度

创新点

优势

能源互补性

太阳能+风能+储能的多元组合,日均发电时长≥8小时(晴天)

无电网依赖,适应野外/灾区等复杂环境

部署效率

模块化设计+即插即用,无需基建施工

灾难救援场景下可快速响应(2小时内投用)

功率弹性

3MW直流快充+60kW交流慢充,支持同时为30辆电车充电

兼顾日常运营(慢充)与紧急需求(快充)

环境适应性

IP67防护等级+抗风设计,可在-40~85℃、8级风环境下稳定运行

适用于极寒/高温地区、台风灾区等极端场景

经济性

储能系统循环寿命≥6000次,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(LCOE)≤0.5/kWh

对比传统燃油应急发电(成本约2/kWh),长期使用成本降低75%

三、应用场景案例

场景

需求痛点

解决方案适配性

灾难救援

电网瘫痪、燃油短缺,需快速恢复救援车辆续航

2023年土耳其地震中,类似移动充电站为救援队提供72小时不间断电力支持

军用作战

野战条件下隐蔽供电,避免暴露指挥所位置

风光互补发电无噪音,储能系统可车载机动部署,支持战术级能源自主

城市活动

大型活动(马拉松、音乐节)临时充电需求激增

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,移动充电站为赛事服务车辆提供应急补能

四、成本与收益分析

项目

参数

数值

初始投资

太阳能板+风机+储能+充电设备

180万元(规模化后可降至¥150万元)

运营成本

维护费用(每年)、电池衰减

年维护费约¥15万元,电池寿命6000次循环(约8年)

收益模式

商业充电服务费(0.5/kWh)、政府采购(应急场景)、广告合作

以每日30辆车充电(平均每车50kWh)计算:日收入≈750元,年收益≈27万元

回收周期

(初始投资-政府补贴)÷年收益

政府补贴30%后,约6年回本

五、挑战

挑战

潜在问题

解决方案

能源稳定性

阴雨/无风天气导致发电不足

配备3MWh储能(支持连续放电10小时),并预留柴油发电机应急接口(可选配)

重量与体积

3MW储能系统重量≥20吨,车载运输受限

采用分体式拖挂设计(储能集装箱单独运输),道路限高/限重区域使用直升机吊装

充电效率

快充功率3MW需匹配高功率变压器

预留电网接入接口(极端情况下可短暂并网补能),或采用超级电容缓冲瞬时功率波动

安全性

锂电池热失控风险

BMS三级保护(单体-模组-系统),集装箱内配置七氟丙烷灭火系统

六、升级方向(未来3-5年)

1.氢能耦合

集成小型电解槽,将多余电能制氢,拓展“风光氢储充”一体化能力;

2.AI调度

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充电需求,动态优化风光发电与储能充放策略;

3.V2G反向供电

支持电动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,向充电站反向放电(V2X模式)。

总结

方案通过风光储充一体化+模块化设计,实现了“零基建、高弹性、全天候”的移动充电能力,尤其适用于电网薄弱地区的应急场景。

尽管初期投资较高,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(如钙钛矿光伏、固态电池),成本有望进一步压缩,未来将成为“新能源+应急基建”的标杆产品。

相关推荐